人文科学研究院教师学习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

文章来源:人文科学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10-20浏览次数:374

      10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016日上午,人文科学研究院的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收看开幕会现场直播,就报告内容在线展开了深入学习与热烈讨论,大家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学习收获,纷纷表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倍感振奋。部分发言摘录如下:

      曾誉铭:二十大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世界历史意义的会议。它全面深刻总结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擘画了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长远展望。它的主题鲜明体现了历史性、时代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指明了坚定的方向,奠定了坚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必将在社会主义建设史和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占有关键的历史地位,它必将绘就人类历史上浓墨厚彩的历史画卷。

      周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十年创造的伟大成就、实现的伟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乔戈10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高度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来党和人民事业的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也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中心任务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划和界定。针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极具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使命和挑战,此报告更是清晰地阐明了其政治内涵和历史目标。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本人关注到,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基础性意义。这些提法不仅是对过去十年中国共产党在科技和文教领域所做贡献的高度总结,也在历史高度上,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扎实钻研、培养人才、创新求真赋予了更为深远的意义和目标。

      陈茂华: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我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报告,为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二十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施阳九:党的二十大报告里依次涉及了大致以下四个点:

第一,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的变革。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过去五年里,在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时,我党保持着战略定力,在斗争中维护国家遵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

第二,提出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其中的要义是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第三,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即中国式现代化。其特征大致是:人口规模巨大、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四,从经济、教育、政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国家安全、军队、祖国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党建等方面把十九大的指导思想与战略部署予以了深化。

从这四个点来看,二十大在十九大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着国家的总体战略,并提出了两点新的要求与使命。具体内容需要今后更详细地学习。

      徐大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重要举措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校要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聚集和育人育才等方面的优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问题和实践为导向,吸收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