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野薰菊教学副教授在《东亚语言文化研究》发表科研成果

文章来源:人文科学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4-25浏览次数:113

   近日,我院網野薰菊教学副教授在『東アジア言語文化論叢 第2集』(Journal of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Studies, vol.2)发表题为「非特化型チャットボットにおける会話破綻要因の分析:IRF交換構造におけるフィードバックとアクト概念の援用」(试析无监督式聊天机器人的对话中断——基于IRF三话步回合交互模式中反馈行为概念的应用)的论文。

   东亚语言文化学会”(Society of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Studies)在2000年由九州大学、仁川大学等外国大学的名誉教授等专家组成。《东亚语言文化研究》(Journal of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Studies)是该学会出版的年刊。本刊的研究范围包括日本语言学、语言和文学的实证研究等,目前正在向其他相关领域扩展,如比较语言学、第二外语研究以及汉语、韩语等其他语言的相关研究。

 

论文摘要:

      聊天机器人可以被归为无监督式人工智能,缺乏确切支持交互或成功对话的功能。为使其对话特征接近于人类,已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而在聊天机器人的架构中引入“人性”被视为开发的关键。在科幻小说与信息学领域,人们已发现了人工智能引发的不自然对话流,Higashinaka等人(2016)将其描述为对话中断。本研究旨在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明确人类对话涉及的话语要素特征,从而为聊天机器人的架构提供一定启示。

      本研究分别从微信(腾讯)和ReplikaQUARTZ)提取了1000轮对话,采用IRF三话步回合交互模式(Sinclair & Coulthard, 1992)、支持型与否定型会话风格(Fishman, 1977Tanaka,1999Thorne & Henley, 1975)等语言框架,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数据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探究了各平台特有的语言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在聊天机器人中,“评论”和“评价”形式的长反馈较少出现。然而,诸如“太棒了”、“很好”之类的短反馈适用于各种情境,并能实现支持型的会话风格。该会话风格旨在尽可能地延续和拓展对话主体引出的话题,在聊天机器人中较为常见。而在人类对话者中, “确认反应形式的最小响应更为常见,这使得对话流能够以合适的速度进展。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聊天机器人可以通过回复的亲密性、时机的恰当性以及准确性,来实现类人的对话。(译者:沈心怡)

人文科学研究院網野薰菊教学副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上海科技大学为该成果的唯一完成单位。

论文题目:「非特化型チャットボットにおける会話破綻要因の分析:IRF交換構造におけるフィードバックとアクト概念の援用」

论文链接:

https://gitee.com/amino-shtu/the-analysis-of-conversational-breakdown-in-the-unsupervised-chatbot/raw/master/%E6%9D%B1%E3%82%A2%E3%82%B8%E3%82%A2%E8%A8%80%E8%AA%9E%E6%96%87%E5%8C%96%E8%AB%96%E5%8F%A2-0307%20(1).pdf


返回原图
/